医药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创新,那么作为国营药企怎样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创新的道路上有所建树呢?
“目前抗狂犬抗体临床研究进展顺利,辅料级重组人血白蛋白有望年内实现规模化销售;抗血栓一类新药、基因重组凝血八因子等新品引进合作效果良好……”7月10日,华北制药集团相关负责人谈起创新研发掩不住兴奋。
4年前的2009年,冀中能源拉开了重组华药的大幕。此后,华药以调整产品结构为核心的转型升级路径逐渐清晰,创新研发也开始紧锣密鼓。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广成表示,国企转型升级必然以创新研发为前提,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都曾经被“计划”,企业要想焕发青春活力,必须挖掘、引入新产品,创造高附加值,实现利润倍增。
国企的掣肘
众所周知,我国是原料药生产大国。在行业发展的最初阶段,为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国企被赋予了打基础的重任。因此国企几乎无一例外从原料药起家。比如,华药曾是抗生素原料巨头,山东新药制药是解热镇痛原料巨头,东北制药是维生素巨头…….然而,随着计划经济被打破,市场全面开放竞争,以原料药为主营业务的国企,生产经营遭遇重大挑战。2006年前后,华北制药、鲁抗制药、新华制药等国企先后以减产、转产的方式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向下游高附加值制剂产品转型,加大创新研发力度。
“原先国内主流的制药企业都是民族工业的骨干,所以每家企业都拥有完善的新药研发机构。他们在新药研发方面占有相当的优势,同时由于拥有原料,在制剂领域也得天独厚。”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资料显示,华药、新华制药、上药、广药等国企不仅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有博士后站,而且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的机会较大。他们在化学原料药新产品仿制、研制、制剂新剂型以及新制剂开发等方面具有核心技术优势。
然而,拥有诸多优势的国企在近十年创新研发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好产品匮乏,利润增长点少成为普遍现象。反而民营企业在研发领域表现抢眼。
多年从事新药研发的科贝源(北京)生物医药科技公司总经理程增江表示,创新药物研发是一项多学科、跨行业、投资高、周期长、风险大的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创新研发机制是基础。而国企恰恰在创新机制上观念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研发的效率。比如,一个新药“青苗”可能需要再投入几个亿,上市可能需要5年,而国企一把手任期如果只有4年,这时候一把手就难免短视,不会做长远新药研发规划和投资;再比如,国企因为机制僵化,没有形成人才激励机制,也因此很难留住真正的人才。
一般认为,国际上一个新药研发至少需要投入10亿美元,用10年时间。高投入、大实力、长时间,这些特征似乎注定了新药研发的主体属于大型药企。但是,我国国企虽然有不少属于大型药企,但它们在研发领域却亮点不多。“国企创新研发之所以条件好而表现不突出,我认为关键是机制和思想意识没有跟上。”潘广成说。
机制的甜头
事实上,同为国企前身,同样以原料药起家的石药集团正是国企改制的受益者。其在创新研发上的表现堪称业界楷模。
1997年,由河北制药集团公司、石家庄第一制药集团公司等四家企业强强联合组建而成的石药集团,已经是我国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之一。当时,我国原料药产量已占世界的40%。但刚诞生的石药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是原料药市场已尝到低水平重复的恶果,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压力增加、人工成本逐年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利润逐年下滑,陷入产能过剩打价格战的怪圈;另一方面,石药缺乏高附加值制剂品种,生产经营后劲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1999年石药集团做出了一个令当时业界震惊的事情:斥资3亿元购买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研制的一类新药“青苗”——恩必普。此后,恩必普历经6年研发上市的艰辛历程。2005年恩必普上市后,外有政策配套不完善的因素,内有企业缺乏新药营销经验的软肋,第一年的销售额只有500万元……
“几年过去了。研发花了3个多亿,市场上又赔了近1个亿,别人讽刺我:‘你们的一类新药赚了多少钱?’”恩必普艰难的市场开拓令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记忆犹新。
石药恩必普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国企新药研发体系不健全和人才匮乏一定程度上拉长了恩必普的研发时间,同时在新药推广上经验不足。而恩必普之所以成功,其关键是作为决策者的蔡东晨没有在研发投入上“手软”。在恩必普亏损最艰难的时候,面对管理层的动摇,蔡东晨曾斩钉截铁地说:“砸锅卖铁也要投钱搞科研。没有新药的企业只能等死。”
新药研发是对企业耐力的考验。石药坚持住了。2012年,已经走过12年研发上市历程的恩必普终于横空出世:实现年销售5亿元。在原料药市场一片萧条的情况下,石药实现了漂亮的转身,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在销售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制剂与原料药的销售比重由原来的3∶7提升为5∶5。创新药已经成为石药的主要利润来源,实现了从以化工原料生产为主,向药品制造和创新药研发为主的转型,成为国内传统药企成功实现“主动转型”的典范。
在坚定创新的过程中,石药建立了强大的新药研发体系。据了解,2004年至今,石药中央药物研究院院长已经换了三任。科研人员从81人增加到了400多人。目前正在研发的新药有170项,处于临床或临床前研究的国家一类新药有25个……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恩必普的成功取决于管理者的眼光和魄力。而机制灵活,管理层稳定是创新的动力和保障。
创新非盲从
冀中能源入主华药后,机制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创新性研发成为华药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华北制药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华药开始实施“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的产品战略,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完善三级研发体系,实施订单式研发管理,强化研发项目负责人制和里程碑节点考核激励机制,调动研发人员积极性,目前确定实施研发对接项目60个。同时,华药加强技术升级改造,积极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新产品注册报批,6-APA、阿维菌素等多项技术指标超过去年最好水平,酶法阿莫西林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酶法头孢氨苄进行了产业化试生产,阿莫西林转化酶固定化收率大幅提升。今年上半年已经申请专利17项,获批专利3项。与河北工大合作研发的“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技术及其在化工节能降耗中的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东北制药国际认证高级文件经理徐禾丰提醒,企业目前在创新研发中多采取与科研院校合作的方式,但是合作流于形式。现在一些科研院所,尤其是顶尖研发人员更注重学术的前沿性,但这些前沿产品能否实现产业化,是不是市场需要的,企业要打个问号。近年来,国家和企业都加大了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是有些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市场和科研不对接。
最近,山东绿叶集团在创新研发产学研合作模式上颇为引人注目。该公司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让科研人员兼具企业研发与大学教育双重身份,实现了市场需求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创新研发效果显著。
潘广成表示,我国是仿制药为主的国家,在化学药研发领域整体落后差距较大,企业如果仅仅盯在一类新药研发上不太现实。希望企业从实际出发,在抢仿,改进原有产品工艺技术,优化给药途径,提升质量标准上多下功夫。
最近,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刚刚举办了一期新药注册培训班。培训将华海药业和正大天晴的文件作为讲课模板,对其他企业触动不小。徐禾丰说,目前,我国新药研发并尚未跟国际接轨,这对于产品上市后的再评价,国际认证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大型企业在研发中要具有国际化的意识,做真正的研发。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营药企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要想在新一轮改革中站稳脚步,就必须有所作为。